查看原文
其他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一)

2016-05-28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菩提如意宝珠


己三、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分二: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二、于能断思惟安忍功德而断。

 

不可意境,是能引起凡夫不悦意感受的境。凡夫贪著悦意的感受,而对一切阻碍悦意感受生起的境,都视为是对“我”的损害,为维护这个虚妄所执的“我”以及“我所”,而生起了嗔恚。

断除嗔恚,可以有众多的方便,如以修习胜义空性、慈悲及菩提心等。这里,圣天菩萨给我们开示嗔恚的过患,以及安忍的功德,使学法者认识到,面对不可意境的时候,生起嗔恚,不但没有利益到自己,恰恰是对自己的巨大损害,而保持安忍,断除嗔恚,并不会使自己受到损害,反而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庚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

 

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颂文直解

对强者生起了嗔恚,因为没有能力去损害,只能咬牙切齿,黑着脸,皱着眉,但是这只会使自己变得很丑陋;而对于弱者,自己有损害的能力,并且毫无慈悲地嗔恚和损害的话,这种人被称为是最下等的人。

 

释义

这个偈颂指出了嗔恚不但不能利益自己,反而对自己有损害。面对力量强的人,虽然心中生起了嗔恚,但是又不敢发泄,只能强忍下来。于是这股怨气,就表现在了身体上,使得五官变形,呈现出丑陋之相。而且如果这股怨气长时间郁结在心中的话,还会损伤内脏,对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对于力量比自己弱的人,如果去发泄怒气,恃强凌弱的话,则会被社会舆论谴责,说为是下等人的做法。而如果在欺凌他人中害死了他人的话,则更是会被谴责,说为是下等中的下等了。

因此嗔恚,无论如何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那么如何能让人息灭嗔恚呢?圣天菩萨通过接下来的教导,使人们自己明白嗔恚是毫无理由的,这样就能主动去息灭嗔恚。

 

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

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颂文直解

据说粗恶语等的不悦意声,能够清净自己往昔所作的罪业,而那些愚昧不善的人,却并不乐意以此来清净自己的罪业。

 

释义

佛法经论中说,听到不悦意的声音,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成熟的结果,这是自作自受的事情,并没有可以生气的理由。而且,这些骂声,能够净除往昔的罪业。净除往昔的罪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今后违缘减少,顺缘增加,这是对自己极为有利的事情,是送上门来的一个加持。但是不知道这个巨大利益的愚昧之人,还以为自己吃了眼前亏,一定要去反唇相讥,去报复,因此他们就把这么好的机会丢失了,把好事变成坏事了。月称菩萨举譬喻说,这就像一头牛年老生病了,放牛人喂药给它吃,牛却以为这是要毒死它,一怒之下反而把放牛人给踩死了。

大家以前可能像这头牛一样,做过很多次愚笨的事,但是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变得有智慧。大家应该在心里掂量一下,如果你现在听到有人在说你的不是,你心里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如果是被伤害了,并且习惯性地生气、要找别人去算账,那说明你还没有信受这个法义。如果你的直接反应,是“太好了,谢谢你给我来净除业障”,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三宝弟子。

设问:虽然粗恶之语能净除自己的恶业,但是实在太难听了,因此心里还是难以完全接受。

 

答:

所闻不悦意,自住无损恼,

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

 

颂文直解

这些粗恶语,尽管听起来不悦意,但是它们自身却住于无损恼的体性,因此粗恶语的损恼,仅是从自己的分别所生,凡夫却妄执为由他人而引起。

 

释义

语言是人们用来造口业的媒介,是表达人们思心所的工具。语言本身和它所表达的含义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是人们依靠分别心,假立出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柱子”这个词,以及它的发音,本来与起支撑作用的建筑构件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人们假立了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所以只要一说“柱子”,就会在串习成熟的分别心前,显现出柱子的样子来。而对藏人来说,说“柱子”就听不懂,只有说“嘎瓦”,人们才会知道是这样的意思。

那么骂人的话也一样,本身也是没有任何侮辱人的含义的。骂的人,无法直接表达他的嗔恚,于是希望借助于骂声,来达到目的。当这个骂声进入到你的耳根,呈现在你的耳识的时候,也只是一堆没有任何含义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第六分别识起了作用,参照以往的记忆,把这个声音判断为是对方对自己的侮辱,于是产生了不悦意的感受。从这个过程来看,可以看出骂声其实没有不悦意的自性,只是听的人根据以往累积的经验,对骂声凭空增益出损恼的自性来,把它变成了不悦意。但是世间人不知道这个结果是自己的分别心搞的鬼,反而以为是他人造成的,从而在心里生起了嗔恚。

比如一个汉族人,听不懂英语或藏语,旁边有很多人在用英语、藏语说他的过失,甚至在讨论要把他打死等等,这些声音他都听到了,但是他的第六意识不会生起分别、执著,他也就不会生起嗔恚的烦恼。所以声音在自性上并没有损恼性,如果有的话,那么骂的人自己的耳根也听得到,那也会被这些声音伤害,心里也会生起苦恼。但实际并非如此,这说明声音并没有损恼的自性,因为分别、执著才产生不悦意,继而产生嗔恚烦恼。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当听到骂声的时候,应该要感激对方。如果心里还有被伤害的感受,那就还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经歪曲了这毫无意义的声音,分别出了本来没有的损恼性质,并错误地将矛头指向了别人,因此应该去除自己的分别和执著。这样才会真正与所谓“骂声”的真相相应。

设问:世间法规中有规定,对于骂人者,应该给予惩罚。这样看来,对骂人者生起嗔恚也是合理的。

 

答:

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

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

 

颂文直解

如果按照世俗的法规的规定,应该惩罚毁骂者的话,那么,对于称赞者,为什么不规定应给予供养呢?

 

释义

有的人认为世间的法规、习俗等,是可以用作衡量的标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世间的法规、习俗,是根据世间人约定俗成的见解而形成的,世间人都不明白由骂声而产生的损恼,是自己的无明痴心分别出来的,却妄执是他人引起,所以就作了相应的规定。而且,如果骂人者应该受惩罚的话,那么赞扬者就应该受到供养,但是世间的法规或习俗中,却从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就说明这些规定,并不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让见到了缘起真相的智者来制定法规的话,智者就会去惩罚这个凭空生起分别和执著的心,责令它好好地去观察真相,改正错误。

设问:别人的咒骂,把自己那些隐秘的过失都公开了,这还不应该去嗔恚吗?

 

答:

汝不说可呵,若余亦知者,

不应嗔说者,况嗔不实说。

 

颂文直解

对于说了你种种过失的人,同样也是不应该嗔恚的。你那些可呵斥的过失,虽然自己不说,但如果其他人也都已经知道了的话,就不应该对谈论这些过失的人生起嗔恚了,那更何况是对那些非真实而说妄语的人呢!对他们就更加没有必要生起嗔恚了。

 

释义

有些人很怕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其实这也是不合理的。世间人害怕别人说了自己的过失,就会伤害到自己,而圣天菩萨这里教导的是,别人所说的话,无论是真是假,其实都没有损害的自性。

为什么那些是是非非的话,其实并不能伤害呢?这是因为,如果自己确实有那些过失,比如目盲、耳聋等明显的生理缺陷,或者曾经做过的杀盗淫妄等的恶业,那别人说的是事实,这些事实,别人不说也存在,别人说了,就像前面说的,反而是在帮自己消除恶业,因此哪里有什么好生气的呢?于是有人问,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歪曲事实,胡编乱造,这总是让人气愤的吧?圣天菩萨的回答恰好相反,即如果别人说的并不是你的过失,在因果上衡量,你根本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什么而有所损失,相反地,那些无事生非的话,却为你消除了许多恶业,因此就更加不必要生气了。

设问:恶言恶语本身确实是没有损恼的自性,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就是存心想用这些话来损恼人的,对于他们这种恶劣的发心,为何不能嗔恨呢?

 

答:

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

恶人发恶语,实属于少分。

 

颂文直解

如果善加观察的话,恶劣之人,并不会仅仅只是说一些恶语而已。由此来看的话,这些恶人仅仅只是说了一些恶语,而没有对你拳打脚踢,实在已经属于他们可能造的恶业中的少分而已了,由此应该为此而欢喜接受才对。

 

释义

恶人是被粗重烦恼控制而不得自在的人,他们受烦恼习气驱使,喜欢寻衅挑事,行持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并且他们所做的恶事并不只有这么一点点而已,往往脾气上来的时候,会无法无天,做出打人、杀人等的恶事来。如果他们气势汹汹地来伤害自己,不也是得去坦然面对吗?所以目前只听到他们一些恶言恶语,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情况了,因此不但不应该生气,反而还应该庆幸。

不但是恶劣的人,就算那些平时温文尔雅的人,也有可能动手打人或杀人。在娑婆世界,众生有着很重的烦恼习气,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候爆发出嗔恨心。有些人平时看起来性格很好,但是只要遇到他们不能接受的一些特殊境况,嗔恨心就控制不住,会乱发脾气。监狱里那些杀人犯,并不都是穷凶极恶的人。有些人平时被看做是好人,只是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便失手杀了人。这就是因为烦恼的六因(所依、所缘、亲近、邪教、数习、作意),现在都很增盛的缘故。具体来说,一是烦恼所依(也就是烦恼的随眠习气)深重;二是所缘(也就是现前的对境)让自己无法忍受;三是平时经常亲近烦恼炽盛的人;四是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缺乏因果道理等正确的教育;五是对现行的烦恼不对治,而反复地串习;六是非理作意,即认为生起烦恼是正当合理的。

所以,无论是在共修佛法的团体中,还是在工作单位、家庭里面,被人搬弄是非、讽刺、挖苦,甚至恶语相对的时候,应当认识到他们与自己一样,都没有解脱,他们完全可以做出更严重的恶业来,而现在只听到他们说这些不悦意的话,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这样就能轻易地原谅对方。

看到娑婆世界的这种真实情况,大家就更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样就不会遭遇恶人,更不可能听闻到恶语了。

接下来圣天菩萨引导大家认识到,嗔恚对自身也没有丝毫的利益,因此应该彻底放弃。

 

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

汝重无德嗔,唯属于妄执。

 

颂文直解

此外,为了报复,而去打骂、损害他人,这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好处,因此你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嗔恚的推崇,仅仅属于自己的妄执而已。所以应思维嗔恚的过患,并且遵守断除嗔恚的方便——四沙门法。

 

释义

人们生起了嗔恚,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嗔恚根本保护不了自己,相反会摧毁自己千百劫中积累的上供下施等善根,使得福德耗尽,将来顺缘稀少,违缘重重。所以认为嗔恚有用的想法,完全是凡夫的颠倒妄执,是完全错误的。凡是珍惜自己的福德,希望减少违缘的人,都不应该求助于嗔恚,而应该将嗔恚认作是真正的怨敌,按照四沙门法的要求,坚决不让嗔恚滋生。

四沙门法,即“他骂不应返骂、他瞋不应返瞋、他调不应返调(即他人说自己过失时,自己不去说他人过失)、他打不应返打”。这是保护暇满身,不造恶业,修安忍的四条法则。

世间人经常会这样说,对方如何如何的不好,于是我一气之下,就和他发生冲突了。这些人说话的时候,振振有辞,把生起嗔恚、进行报复,看成是很有道理、很光荣的事。但从这一科里圣天菩萨对嗔恚过患的一一引导中,大家应该能够知道,这样的人,其实是不明因果道理的人,这样的事,是自害害他,是非常羞耻的事情。大家在学了这一科后,对于嗔恚、对于安忍,应该有个全新的认识。希望大家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能根据这些殊胜的引导,消除嗔恚,做一个慈悲、智慧、稳重的合格的三宝弟子。

庚二、于能断思惟安忍功德而断

 

安忍有三类: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思胜解忍。这里圣天菩萨主要引导的是耐怨害忍,即当他人对自己施以怨憎毒害时,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

设问:受到他人的毁骂时,为什么要安忍呢?

 

答:

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

若于忍作障,有谁愚同彼。

 

颂文直解

如果通过安忍,就能够毫不费力地获得巨大的福德,而有人却对这个福德之因作障碍,那么哪里还会有这样愚痴的人呢?

 

释义

福德远的来说是成佛的助缘,近的来说可以顺顺利利地获得人天的安乐,所以是世间人都希求的。福德可以通过布施、持戒、安忍等方便而得到,其中,最省力的积累福德的方法,是安忍。

《摄波罗蜜多论》中说:“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安忍的福德非常大,暂时能成就人天妙好色身,究竟能成就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严色身功德。而安忍的善巧之处,就在于“无劬劳”而产生福德。也就是,一个人不需要花一分钱,用一分力气,他只要心量放宽,安然、喜悦、毫无怨言地接纳他人的各种损害,就可以轻轻松松地产生巨大的福德了。就是说,当他面对不悦意境的时候,心不动嗔念,更不会去伤害他人,以这两个因,巨大福德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安忍能够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因此是众生获得安乐不可多得的一个妙法。而对众生生起嗔恚,进行报复,是在障碍自己行持这样的妙法,这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具有理智的人,都要修持安忍这一妙法,断除嗔恚这个障碍。

因此如果你能够修安忍,那就好比你自己开了一家福德银行,随时可以把福德存进去。比如,当听到他人在骂自己时,你知道这声音本身并不会损恼,不应该去增益出“这是侮辱我的话”等等虚妄分别,这样就不会生起嗔恚,不去对别人作损害。这样安忍下来后,你的福德就一下子增长很多了。或者,你回忆起了这个偈颂:“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想到自己在听到别人的赞叹时,并不会去点个香、带着花供养他们,因此对于这个骂声,也不应该太当一回事,知道听到骂声,对轮回中的业报身来说,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安忍,你的福德也就立刻增加了。

 

特对强力者,嗔恚则不起,

嗔唯陵羸弱,汝何敬重彼。

 

颂文直解

一般而言,嗔恚虽于不悦意的境生起,然特别对于那些力量强者,却不容易生起嗔恚,因此,嗔恚仅是欺凌弱者,对这样的嗔恚,你为何还很敬重呢?

 

释义

欺软怕硬是世间人的普遍特点。面对弱者的时候,人会容易生起嗔恚,颐指气使,而且觉得自己有一百个可以生嗔恚的理由;而当面对强者的时候,就容易低声下气,阿谀奉承。因此一个有理智的人,当对于弱者生起嗔恚的时候,要想想如果对方是一个权力、地位等等方面比自己高的人,自己会不会也这样动不动就去嗔恨对方、呵斥对方呢?这肯定是不敢的,而且对于弱者去生嗔恚,也是非常丢脸的事情。这样就会生起羞愧之心,而息灭嗔恚的念头。前一科里的这个偈颂“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也从嗔恚过患的方面,讲了这样的意思。

比如,当你在道场里要念佛,旁边却有道友在谈天,你正要不高兴的时候,想起了自己也只有对道友才能发发脾气,遇到蛮不讲理的黑社会,或者遇到死主、遇到地狱的狱卒,自己就连说话的胆量也没有了,这说明自己只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小人,于是就不好意思发脾气了。这样前后只有半分钟,一个安忍的功德也就积累起来了。

设问:受到别人损害时,如果不进行报复,就会受到侮辱,也会被世人看不起。因此生起嗔恚,进行报复,是合理的。

 

答:

若于嗔处忍,能生诸修德,

于德处云畏,汝唯是愚夫。

 

颂文直解

人如果对于容易生起嗔恚之处能够安忍,就能生起慈心三昧等的修行功德。而对于这个功德之处心生畏惧,那么你就完全是一个愚痴的凡夫而已。

 

释义

有的人觉得,当受到别人的损害时,不去反抗,那不就吃亏了吗?其实这根本没有吃亏,反而是赚了。

因为如果能够安忍,那就会产生慈心三昧、四禅八定、四无量心等的修行功德。单单从慈心三昧上来说,它的利益就非常大。即使在下至挤牛奶那么短的时间里修慈心,也能产生八种利益。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介绍了慈心的八种利益:一、人天慈爱,二、获大守护,三、内心喜悦,四、身多快乐,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七、无劳事成,八、上生梵天。

如果把这八种利益摆在面前,你是否就很希望得到呢?而要得到它们,你只需要通过修持安忍、产生慈心,就能轻松地获得了。因此,虽然对于修安忍,在世间人短浅的眼光看来,是吃了亏,但是吃得这眼前的亏,却能赚得这么大的便宜,所以应该积极地修安忍。有的人觉得修安忍很难,经常说“我也知道骂人是恶业,但总是忍不住那口气”,或者说“我也想修安忍,但就是控制不住火气”等等,这些人放任嗔恚、畏惧安忍,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民国时期的王凤仪,是修行安忍的典范。虽然他不一定已经达到了以三轮体空而修持出世的安忍波罗蜜多的境界,但是确实他通过修安忍获得了八种利益。有一次他受人诬告,被军队抓去,被打得很厉害,但是很神奇的是,王善人却一点也没有受伤,就像有天人保护了一样。《王凤仪言行录》中是这样记载的:“佟营官越发生气,说我是个贼骨头,亲自打我,打了一个多钟头。又换人轮流打着,从早晨打到午饭后,打断四根军棍,又用门腰杠打,足足打了四个多钟头。连打我的人,都不忍心了,流下眼泪,小声说:‘你说领我们去找,不就完了么?’我一看打我的人,都累得满头大汗,也实在是可怜,我就照他教我的话,向那带兵官一禀,就不打了。”

那么当时王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书里紧接着说:“我虽是一直喊着没罪不挨打,打死算了!可是心里一点也没有怨恨他们,因为有人咬定了,怎能不打呢?也没有怨李儒的内弟(也就是那个诬告他的人),他是受刑不过,才咬我的。怎能怪他呢?事后地方的仕绅们,向营官说,我是办善事的正人,才宁愿自己被打死,也不肯胡说,连累好人,营官也就不再问了。”

王善人并且从中体会到了安忍的利益,和因果报应的规律。他接着说:“由这宗事,我才知道,心里若不怨恨,挨打也伤不着。等到后来,我守坟的时侯,才悟知,我的受挨打的原因,是我在驶车的时侯,常用藤鞭子打牲口,打得太狠,有时一鞭把牛皮抽开。天理是循环的,身界造的罪,还由身界还。人若明白性理,就是被打死也不动性,就成道了。”

在王善人的这个经历中,大家可以看到龙树菩萨所说的安忍八个功德,很多都得到了应验,比如“人天慈爱、获大守护、内心喜悦、刀不能害”等等。

设问:虽然自己修了安忍,但是有时候别的人没有丝毫地反省、改变,反而得寸进尺,因此对他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不得不生起嗔恚,进行报复。

 

答:

谁灭尽侮毁,而生于他世,

与其自作恶,受侮尤善哉。

 

颂文直解

有谁能够在此世灭尽一切的侮辱诋毁后,才去往后世?在此生中,与其去报复,造下后世三恶趣的恶因,还不如安然忍受他人的侮辱更好。对此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

 

释义

众生从无始以来,造下了数不清的恶业,与其他众生结下了无数的恶缘,所以怨敌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没有尽头。因此,想要通过报复去消除对自己的一切侮辱、诽谤等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别人再不识时务,对你进行损害,这都是由你以前的恶业之因,以及别人的烦恼习气等因缘聚合的产物。这些因缘,都不会因为你不愿意接受而消失。从古到今,有谁是彻底灭除了这一切的侮辱和诋毁后,才去往后世的呢?在世时统治国家的皇帝,虽然拥有最大的权势,但是又有哪一位没有流言蜚语呢?即使是断证功德都已经圆满了的导师佛陀,在今天也还是有一些烦恼深重的众生进行诽谤。

而且,即使你去报复,结果是否能如你所愿呢?也不一定。所以,即使对方再无理取闹,也是轮回中的正常现象,如果不起嗔恚、不作损害,而能安忍下来,则相当于又给自己增加了积累福德的一次很好的机会。而如果你对此无法安忍,进行反击,那么将会以嗔恚而造下恶业,而这个恶业,将会断送自己的后世,遭受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受侮辱不会使自己堕入地狱,而受不了侮辱,前去报复,也许只要一次,就足可以把自己送进地狱里去了。所以,进行审慎的观察后,有点智慧的人,即使对方再怎么变本加厉地来损害,也都会坚持修行安忍,而不会想到要去报复。

这以上圣天菩萨从世俗修法的层面,具体引导了思维所断烦恼的过患和能断安忍的利益这两种方便,接下来又从胜义修法的层面,对这一品进行结摄。

 

丁三、结摄其义

 

若谁能真知,内识住等相,

有此智慧者,烦恼终不住。

 

颂文直解

总之,如果有谁能真正了知,内识的生、住、灭三相在实相中是没有自性的,那么对于有这样智慧的人,烦恼任何时候都不会在他的智慧中安住。

 

释义

通过对内识的生住灭三相的观察,就能真正了知内识是毫无自性的,犹如影像一样。那么对于内识所遍计出来的三界的一切,就更能了知是空的了。这具体的观察方法,将在后八品中讲述。

这样,修行者就进入到了如幻如化的法性中,这时贪嗔痴烦恼就不会再继续在识中安住,就会息灭烦恼之火。具有这样出世间智慧的圣者,就会无勤而利益众生,使其他众生也进入到这样的正道之中。因此,对于这样善妙之法,应当精进瑜伽修行。

这以上对断除贪嗔痴烦恼,尤其是对断除嗔恚作了殊胜的引导、教诫,最后归根结底,揭示了烦恼的根源不在外境、不在色法,而在内识。无明愚痴的众生因为颠倒执著,以为以内识为主的种种万法是存在的。通过般若法义的引导,对内识的生住灭三相进行观察,可以了知虽然表面上有生生灭灭的相状,但是这些生生灭灭的识其实都是空的,当下就是无生、无住、无灭的。既然内识是空的,那么内识遍计出来的三界也都是空的。这样不离空的本性,安住这样的法性、安住心的本性之中,就没有能所二取。没有了一个执著者,就不会有一个起烦恼者,因此就没有了轮回的根。轮回的根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符合名言的是合理的,不符合名言真相的是不合理的。真正了知内识是无生、无住、无灭,显现了般若智慧后,所有的贪嗔痴烦恼,就会从根本上彻底断除,所以说“烦恼终不住”。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观看对应《中观四百论》34、35讲记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